if you find doing anything is hard, that might indicates that you’re on the right track.
keyword
journal
- I changed the style of journal, shed more light on feelings and thoughts rather then things (what I did, eat, played, etc.)
- ran almost twice a day this month, and the result was exceptional; never ask yourself it’s hard or not, ask yourself you are a runner or not
- finished quite a lot books too
- [[klara and the sun]]
- [[思行无界]]
- [[周国平论阅读]]
- the eureka is I started to figure out the “seen and unseen” of an event. like the conversation with Claude on [[stoicism and aQ]], 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man is explicit, but the background, the “WHY” is implicit.
- music theory and piano, I failed to keep learning and practicing.
- cooked serveral times, edible I thought.
conclusion
from a pragmatism perspective, life is “Cut through the noise. Focus on what matters. Test through action. Learn and grow”.
review
- AI 工具, next level ❌
- but knew a few patterns on learning language, philosophy concepts
- running, 尝试半马 - half ✅
- PB is 13km, the rest is still challenge
- 读书, 笔记 & 心得更加完备
- AI for the rescue
- but the key is to speak in your own word
- 工作, 本番上线做好准备
- 材料, 开始着手打印出现有的部分, 以及日语翻译件查缺补漏
- not started, but had a rough understanding, TODO
resolution
- yale courses (with Claude)
- running (LDS, slow pace)
- more output
- 2~ technical sharing materials
- conversation with Claude (revised version)
- residential application progress
sharing
- https://restofworld.org/2025/ai-china-childhood/
- the myth of child education
- could we say that everything is a double-edge
- AI eliminates the crying need for company, but at what cost?
- government are shutting the smartphone usage, what’s next, and whether this action alleviate the addition to smartphone, or say pleasure, acceptance.
- 写阿 Q 的人死了,扮演阿 Q 的人也死了,唯独阿 Q 本人,依然活着
- SEONG-JIN CHO – Piano Concerto in E minor, Op. 11 (final stage of the Chopin Competition 2015)
- 你一定聽過「田園交響曲」但你知道它有多「偉大」嗎?
- THE ULTIMATE 200 ANIME SONGS プレミアムピアノメドレー BGM 全曲歌詞付
- 原来我们都是“怪物”!震撼整个戛纳,2023 最好的电影!
- 在深圳,可以有多穷?挂逼面 4 元一碗,8 块钱网吧包夜
- 镜头下的公安局,成年人的尊严一文不值,看一遍喊一声“草”!
- 只要你还能活著,就偷著乐吧!这电影把小人物的心酸都抖落出来了!
- 【大象】真实儿童拐卖案改编,上映 6 年至今无差评,不忍心看第二遍的国产佳作《亲爱的》
- 【大象】真实事件改编,一部改变韩国国家的电影 ,看了一遍就不敢再看《熔炉》
- 為什麼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是極品尤物?
- why bun claims their redis implementation have better performance
- 心地善良的人
- 那些被制裁最最严重的国家,都怎么样了?
- heroism
- 海王星並不是深藍色,我們都被旅行者 2 號騙了|太陽系行星
- 一口气看完,《东京女子图鉴》努力加油!远方,应有尽有/ 远方,一无所有
- 一口气看完《东京男子图鉴》努力 20 年,只为在大城市有一席之地,生活很难认真二字,可抵万难!
- 豆瓣 9 分,离我们最近的神作 《我不是药神》
- merry christmas Mr. lawrence
三资改革:地方的“钱荒”与“钱术” -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FYsWzLEPo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|
## **政府策略核心:**
改革围绕**"三个尽可能"**展开:
1. **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** - 把土地、矿产、森林、水利、能源、数据等资源变成可交易资产
2. **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** - 把实物资产、债权、股权、特许经营权、未来收益权等变成证券
3. **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** - 用国有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
**核心目的**: 这不是为了发展经济,而是为了**化债**。地方政府面临土地财政崩溃(2022 年土地出让金暴跌 25%)和疫情期间积累的巨额债务,急需把一切能变现的东西都变成现金流。
## **主要手段:**
- **资产证券化(ABS)**: 把未来的租金收入、高速公路收费权、景区门票收入等打包卖掉,换取即时资金
- **数据资产入表**: 把各种"数据资产"计入资产负债表,降低负债率(很多城投公司在玩这招)
- **RWA(现实资产代币化)**: 最前沿的玩法——大连直接把整个岛屿未来 20 年收益代币化,面向全球投资者出售
## **可能的结果:**
**短期好处:**
- 为债务压力巨大的地方政府提供即时流动性
- 盘活"僵尸资产"(比如把空置楼改造成产业园)
**长期风险:**
- **透支未来**: 把未来 10-20 年的收入提前变现,相当于"寅吃卯粮"
- **资产质量堪忧**: 打包一些可疑的"数据资产"或不确定的收益权
- **系统性风险**: 当所有地方都在同时证券化所有资产时,谁来接盘?
- **从做大蛋糕到变卖家产**: 不同于黄奇帆时代的增量发展,现在是"砸锅卖铁"式的存量变现
**本质变化**: 从黄奇帆时代的**发展导向型**资本运作,转变为李殿勋时代的**生存导向型**资产变卖——用长期能力换短期生存。
|
金价迭创新高,黄金还值得买吗? -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RP44zUE5f - 高净值人群的保值工具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|
### **金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:**
**1. 地缘政治与避险需求**
-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(中东冲突、俄乌战争、中美贸易摩擦)
- 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
-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大幅增强
**2. 全球央行持续购金**
- 2025 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 243.7 吨
- 中国央行已连续 18 个月增持黄金,累计增持超 600 吨
- 各国央行为外汇储备多元化、降低对美元依赖而购金
- 73%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五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将下降
**3. 美国债务危机与美元信用担忧**
- 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(2017-2024 年累计增加 1.2 万亿美元)
- 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产生疑虑
- 黄金逐步呈现"实物黄金替代美元"的逻辑
**4. 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博弈**
- 关税政策可能推高通胀
-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实际政策的分歧
- 黄金作为抗通胀资产的价值凸显
### **当前金价水平:**
- 国际金价已突破 3200-3300 美元/盎司(历史新高)
- 国内金价突破 760 元/克以上
- 品牌金饰价格已突破 1000 元/克大关
- 2025 年上半年涨幅达 26%
### **机构预测:**
- **高盛**:将 2025 年目标价从 3300 美元上调至 3700 美元(上调 12%)
- **世界黄金协会**:预计 2025 年金价在 2600-3100 美元区间波动
- **共识预期**:若宏观基本面维持现状,年内将维持稳定并小幅上行
### **投资建议:**
**支持继续持有/买入的观点:**
- 长期基本面依然坚挺(央行购金、地缘风险、货币信用弱化)
- 3000 美元可能形成技术支撑位
- 金价回调是买入机会
**需要谨慎的因素:**
- **短期已处于高位**,存在回调风险
- 投机性仓位可能获利了结
- 如果全球贸易出现广泛复苏,风险偏好回升会削弱黄金表现
- 实物消费需求低迷(高价抑制了购买力)
### **巴菲特的反对观点:**
视频可能也提到了巴菲特对黄金投资的批评:
- 黄金不产生任何现金流
- 从地下挖出来,又埋进保险库,还要花钱看管
- 是"糟糕的投资"
### **结论:**
黄金当前**仍具备配置价值**,但需要注意:
- **不要盲目追高**,当前价格已处历史高位
- **合理配置比例**,作为资产组合的避险部分(不是全部)
- **关注短期波动**,可能在 3000-3700 美元区间震荡
- **长期看好**,但短期需警惕回调风险
**适合人群**: 寻求资产保值、对冲地缘风险和通胀的投资者,但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,不宜将全部资产投入黄金。
|
马克思主义如何回答电车难题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HK4vznEtV/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|
### **电车难题简介:**
经典的伦理学思想实验:
- 一辆失控电车驶向 5 个被绑在轨道上的人
- 你可以拉动拉杆,让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,但那里绑着 1 个人
- **问题**:你是否应该拉动拉杆?(牺牲 1 人救 5 人 vs 不作为让 5 人死亡)
### **传统哲学流派的回答:**
**1. 功利主义**:应该拉杆
- 计算结果:5 条命>1 条命
- 追求"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"
**2. 道义论(康德主义)**:不应该拉杆
- 不能把人当作工具/手段
- 主动杀人在道德上不可接受
- 强调动机而非后果
### **马克思主义的视角(推测视频观点):**
马克思主义不会简单地在"拉或不拉"之间做选择,而是会:
**1. 质疑问题本身的设定**
-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境?
- 是谁把人绑在铁轨上的?
- 这个系统性问题的根源是什么?
**2. 从唯物史观出发**
- 个人道德困境背后是社会结构问题
- 不是抽象的道德选择,而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产物
- "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,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"
**3. 辩证法的思考方式**
- 矛盾不是静态的,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的
-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在两个坏选择中选一个
- 而是改变产生这种困境的整个系统
**4. 阶级分析**
- 谁在做决定?谁有权力做决定?
- 这个困境本身可能就是权力结构的体现
- 底层人民往往被迫在两个坏选择中二选一
**5. 实践导向**
- 马克思主义强调"改变世界"而非仅仅"解释世界"
- 正确的问题不是"我该选哪个",而是"如何改变这个让人必须做这种选择的系统"
### **核心要点:**
马克思主义者会认为:
- **电车难题是资产阶级思维的陷阱** - 让你在两个都不好的选项中纠结,而忽视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
- **个人道德困境掩盖了系统性问题** - 把结构性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人的道德选择
- **真正的解决方案是革命性的改变** - 不是在困境中做选择,而是消除产生困境的社会条件
### **UP 主特点:**
据评论区和其他视频反馈:
- 表达流畅,善于"左右脑互搏"式的辩论呈现
- 视频观感偏"爽文",但引发大量讨论和思考
- 在 B 站左翼/马克思主义讨论圈中有一定影响力
- 也有人批评其论证存在逻辑漏洞,过于依赖辩论赛技巧
### **结论:**
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,电车难题的真正问题不是"该不该拉杆",而是:
- 为什么人会被绑在铁轨上?
- 谁制造了这个困境?
- 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让人必须在生命之间做选择的社会条件?
|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|
@ https://weread.qq.com/review-detail?reviewid=323501160_82P7Kh6lN
“被全然理解”的需求究竟是亲密关系里的必需品,还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,被不断灌输和强化的幻想?
伴侣之间的“不理解”,不光是缺少能力和动力,还有经历的差异让彼此的世界存在天然的信息鸿沟。
这种看似天然的幻想差异,更多受到了文化的塑造 ,许多女性从童年时期开始,就被浪漫爱情故事包围,几乎所有的童话,电视剧,电影,小说都在强化一个相似的模板——总会有一个理解你、欣赏你、全身心关注你的完美男性,他强大有力又不失体贴,女性只要能获得这样男性的爱,人生就圆满。
这种对理想伴侣的幻想,并非源于女性的“天性”,而是文化长期塑造的结果。
《阅读浪漫小说》的作者 Janice A. Radway 指出,浪漫小说的存在对于女性起到了“补偿性满足”的作用:女性受困于现实生活,长期处于为人妻和为人母的压力中,只有在阅读浪漫小说的过程中,才能逃避一成不变的生活。
在看见女主获得爱的过程中,女性也间接地、在想象层面获得了情感上的养料和关怀。
Janice A. Radway 认为,小说中的男性角色,“并非只是一个爱人的形象”,还满足了女性的前俄狄浦斯期望,即与母亲共生的渴望。
也就是说,小说中温柔、共情、会照顾人的完美男主,承担的功能是“母职”,我们渴望有人能无条件接纳自己、时刻给予我们关注,就像婴儿期待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一样。但这带来的是更深的结构性匮乏:女性从爱情故事中汲取希望,却又在现实中发现这样的男性根本不存在。
男性被教导要追求事业和成功,而非情感上的细腻共情,甚至男性的温柔特质总会被打上“软弱”的烙印。
于是,女性总困扰于男性“不懂自己”,而男性会在想“我做得还不够好吗?”。
正如张爱玲在《流言》中所写:“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,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,后看见海;先读到爱情小说,后知道爱;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,借助于人为的戏剧,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。”
卡伦·霍尼也在《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》中对此也有精准的描绘:在我们的文化中,爱被高估成一种至关重要的需求,它成了一个幻影,用来掩饰各种与爱全然无关的愿望,以至于人们陷入了需要大量爱但又难以得到爱的困境。
女性看似需要的是爱,实则需要的是资源、权利和尊重。当我们将所有的匮乏归因于“缺爱”时,真正的问题往往被遮蔽了。只有意识到这一点,才能真正跳脱“通过爱来填补一切”的迷思,去寻找更稳固的自我支撑。
我们期待被理解和看见,但如果自己的情感价值只能依赖外部认可来获得验证,那么这种需求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。
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是潮水,时远时近,偶尔交汇,有时错过。而真正决定一段关系的,往往不是能否彻底理解彼此,而是愿不愿意在不理解的时刻,依然选择向对方靠近。
|
1
2
3
4
5
|
“历史并不是被讲述出来的故事,而是被压制后留下的沉默。”
\- 米歇尔 福柯
- 历史上沉默的大多数(比如农民、奴隶、妇女、底层劳工)往往是**被书写者**,而不是**书写者**。
- 他们的命运、经验、苦难、思想很少成为被尊重的“知识”或“历史”。
|
- 历史不是公正的,而是权力的产物;
- 记忆是一种斗争: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被记住;
- 当我们阅读历史,其实是在阅读一种筛选过的意识形态剧本;
- 如果你不掌握语言与记录的工具,你的存在就不算数;
- 真正的“历史正义”是让沉默者说话。
1
2
|
“Wanting more information is often just a form of procrastination.”
—Russ Roberts
|
[!quote]
The idea that your actions need validation from future generations is itself a kind of weakness - seeking eternal meaning because you can’t create your own.
[!quote]
“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,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.” - W.B. Yeats